现在的人学拳的似乎越来越少了 。就比如电视上的拳击比赛 , 也不再是以前那种那么传统的拳法 , 慢慢的 , 有些拳法都在流失了 。而且拳法这种传统文化似乎也成了城市文化中的另类文化 , 本期山东文化 , 带你了解山东的四大名拳 。
螳螂拳:
螳螂拳产生于明末清初 , 相传由明末清初王郎(山东栖霞人于七)所创 。于七家道富有 , 酷好武术 , 曾投万贯家资往少林习艺 , 一心报效国家 。无奈清兵人关 , 报国无门 , 他愤然回到山东 , 组织义军 , 与清廷作对 。
有一次因寡不敌众 , 几乎全军复灭 , 于只身走到崂山脚下 , 匿在渔民家中 , 清兵追至 , 于七急上崂山华严寺 , 找到以前同在少林学艺的师兄——华严寺的主持和尚 , 以求庇护 , 师兄出寺一看 , 连忙入来 , 令于七换上僧衣 , 削去头发 , 扮成和尚 , 并且以开水烫到他脸又红又肿 , 叫他睡在禅房、盖上被子 , 不得出声 。
俄顷清兵搜到 , 师兄说了这个是新来的僧人 , 患了天花病 , 清军官怕被传染 , 只望了于七一眼就退出来 。根本认不出他 , 瞒过了清兵 。师兄对于七说 , 外面风声仍很紧 , 叫他索性在此当和尚 , 避过风头火势再算 , 于七应允 。
因他是义军首领 , 时有旧部下秘密找他 , 于七深居简出 , 不轻易见客 , 与旧部下定暗号 , 凡来找他的 , 必须写一个“王”字 , 交给守门和尚 , 守门和尚才允许进内 。(“王”字就是“于七”两字的重叠)后来于七索性说自己姓王 , 人呼之为王郎 , “郎”是男子汉的称呼 , 以后音误为王郎 , “王郎”名字 , 一直流传至今 。
螂拳的手法 , 主要是:勾、楼、采、挂、黏、沾、贴、靠、刁、进、崩、打十二字诀 。要求:“不刁不打 , 一刁就打 , 一打几下”的连环进攻 。
螳螂拳的风格 , 总的来讲 , 是快速勇猛、斩钉截铁、勇往直前的气势 。其特点是:正迎侧击、虚实相互、长短兼备、刚柔相济、手脚并用 , 使人难以捉摸 , 防不胜防;用连环紧扣的手法直逼对方 , 使敌无喘息机会 。
手法很丰富 , 既有大开大合的长打手 , 又有短小快捷的偷漏手 , 既有肘靠擒拿 , 又有地趟摔打 。在套路演练方面 , 讲究快而不乱、刚而不僵、柔而不软 。套路结构严谨 , 动作之间衔接巧妙 。外功是铁砂掌 , 内功是罗汉功 。常练螳螂拳 , 可以培养人们的坚强斗志和敏捷应变能力 。
孙膑拳:
孙膑拳风格独特 , 击技性强 , 重实用 。拳法以组合形式为主 , 每一手即为一个用法 , 三百六十手可以互相串联 , 进时可以组合连击 。出拳讲究拧、绞 , 缠螺旋劲 , 旋臂出拳 , 拳走曲线 , 曲中求直 , 攻中有防 , 防中寓攻 。方法讲究“三出而一主” , 两臂一腿并发 。战略上以“圆、角、线、点”为原则 , 即采用孙膑步左晃右移 , 走弧走圆不停 , 时刻保持侧身对敌 。
推荐阅读
- 中国文化史的奇现:曹魏建安文化
- 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
- 桂林的小吃街,你知道在哪里吗
- 化妆棉的另类小用途 怎么才能购买到价廉质高的化妆棉
- 蚌埠会成为二线城市吗
- 来自人间天堂的江苏省世界文化遗产
- 沧州旅游文化,沧州好玩的地方
- 漱口水的另类小妙用 别再只拿它来漱口啦
- 泉州酒文化的双翼:划拳和摇骰子
- 佳木斯景点亮点之一:三江口
